长夏未尽,立秋已至

首页    冷链资讯    长夏未尽,立秋已至

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,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,太阳到达黄经135°,于每年公历8月7-9日交节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为秋季的起点。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,其起始与结束,是天体运行的结果。进入秋季,意味着降雨、风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下降或减少;在自然界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。 

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又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说,立秋后还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热天气。“三伏”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按照“三伏”的推算方法,“立秋”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,也就是说,酷暑并没有过完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。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。 

 

 

 

立秋节气

 

 

 

天 文 法

 

 

依据天象变化划分: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,是根据天象变化来划分,以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四立”作为四季的始点。秋季是以立秋(斗指西南,太阳黄经135°)为始点,至立冬结束。其起始与结束,是天体运行的结果,与人为无涉。《历书》曰:“斗指西南维为立秋,阴意出地始杀万物,按秋训示,谷熟也。”立秋后,降雨、风暴、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;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。季节转换,反映了气候、物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。 

 

 

 

 

气 候  法

 

依据气温变化划分: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,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“候平均气温”划分,按候平均气温法,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℃-22℃之间算入秋。近代学者张宝堃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分季标准,以候平均温度(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)稳定降到10℃以下为冬季的开始,稳定升到22℃以上作为夏季开始。据此,候平均温度从10℃以下稳定升到10℃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,从22℃以上稳定降到22℃以下作为秋季开始。这是近代从气温变化角度来划分四季的方法。 

 

 

 

立秋天象变化

 

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确定季节交替,北斗七星循环旋转,这斗转星移,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,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,当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方位时为立秋节气。现行的“二十四节气”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“定气法”(1645年起沿用至今),“定气法”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,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“黄道”(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)上,划分为24等份,每15°一等份,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(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),按黄经度数编排;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“节气”,每“节气”的度数均等、时间不均等;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,“点”具体落在哪天,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;太阳黄经达135°时为立秋节气,于公历8月07-09日交节。在立秋节气期间,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(黄经135°)。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地支“申”(西南)的方向。交立秋的那天,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,七月也正是“申月”。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+16°19',比起夏至那天的+23°26'已经向南偏了不少

 

一候:凉风至

“一候凉风至”,说的是立秋之后,风向开始有了变化,不再是刮南风,而是开始慢慢刮北风了。天气慢慢有了凉意,不再像盛夏时吹的热风那般炽热难耐,这仿佛是大自然在悄悄地告诉我们:“秋天来了。”

 

 

二候:白露生

“二候白露生”,说的是清晨时分,大地上开始弥漫起一层薄薄的雾气。这主要是因为昼夜温差增大,夜晚的凉风吹拂,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,在地面或植物表面,凝结成细微的水汽。远远望去,一片白茫茫,所以称为“白露生”。

 

 
 

三候:寒蝉鸣

“三候寒蝉鸣”,也就是说,随着秋天的深入,那些对气温变化敏感的寒蝉也开始活跃起来,它们的鸣叫声此起彼伏,宣告着夏日的正式告别。

写到这里,读书君要特别一提的是,这里提到的寒蝉,不同于夏日知了的聒噪。所谓寒蝉,大家听名字就知道了。寒蝉,也就是在天寒的时候,才鸣叫的一种蝉。

 

 
 

在中国古诗词中,我们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。文人墨客们喜欢用它来表达凄凉、离别等情感。比如魏晋诗人曹植说“秋风发微凉,寒蝉鸣我侧”,表达的便是一种悲戚的情感。

寒蝉之于秋天,就如同布谷鸟之于春天,都是季节更迭的信号。

 

 

 

2024年8月7日 09:59
浏览量:0
收藏